滚动公告
 敬告各位网友,首先感谢朋友们的关注与帮助,本网站所使用的素材,如果有和单位或者个人的知识产权内容相同者,纯属雷同,请联系本网站电话13691369598予以删除,由此造成的不妥之处,敬请理解//国澍书画院欢迎各位书法、美术等艺术同仁的踊跃报名加入,共同为文化大繁荣传承华夏文化做出贡献/QQ群号码: 345394785  书画院电话:18610001160 
国澍传统书画艺术专业培训中心


国澍书画院培训中心

国澍书画院培训中心简介


国澍书画院培训中心始于2006年,是由国澍书画院(北京)文艺创作有限公司创办以书法和绘画为主的培训部门。其培训覆盖幼儿青少年成人领域。部门结构完善、设置科学。拥有杰出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师资队伍,同时拥有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教学研发队伍。目前开设科目涉及书法、国画、基础知识。


国澍书画院培训中心力争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发扬光大,弘扬国粹,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特聘请书法名师来我中心免费讲课!

    书画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能使学习者在承转起合、飘逸灵动的线条世界里,感知生命的律动轨迹,实现自我的发现提升。自古以来,诗书画即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修课,也是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因而便有了“字如其人”的亘古思想。2015最新《中考说明》出台,明确提出要求孩子们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还要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因此,现在书法确实是真真正正要融入我们中考了,也就要求孩子们要把书法的学习提上日程了。在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通过书画学习提升自己个人魅力,传承民族文化更成了一种流行趋势。


办学特点


采用互联网+书画艺术的方式,可以采取网上和线下同时授课的方式! 录制老师的课程,在网上发布,无论学生来与不来都能学习到课程,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


1.在校学生

课程时间:上午9:00-11:00、下午2:00-4:00。

春季班:书法:24课时,每周六、日上午一课时,2月20日-5月8日。

       国画:24课时,每周六、日下午一课时,2月20日-5月8日。      

秋季班:书法:24课时,每周六、日上午一课时,8月20日-11月6日。

       国画:24课时,每周六、日下午一课时,8月20日-11月6日。

暑假班:书法:每周一至五上午上课,24课时,7月18日-8月18日

       国画:每周一至五下午上课,24课时,7月18日-8月18日

寒假班:书法:每周一至五上午上课,15课时,1月18日-2月5日

       国画:每周一至五下午上课,15课时,1月18日-2月5日

2.成人教育

课程时间:上午9:00-11:00、下午2:00-4:00。

上半年班:书法:105课时,每周一至周五上午一课时,2月22日-7月15日。

       国画:105课时,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一课时,2月22日-7月15日。      

下半年班:书法:104课时,每周一至周五上午一课时,8月22日-1月13日。

       国画:104课时,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一课时,8月22日-1月13日。



教学场景


孩子们都提前来到了培训教室,争相与授课的张老师进行交流,在张老师了解了每个学生学习书法的程度后,第一节书法课拉开了序幕。

一开课,学生们就被张老师所提出的书法教学观念吸引住了,即书法学习和文化学习的融合。在学习如何写好一手毛笔字的同时,也需给学生们灌输书法的传统文化。


第一节课的书法文化知识是著名的楷书四大家。张老师带着同学们边看着教室内的教学海报,边一字一句的为学生们讲解,学生们也饶有兴致的跟随着老师读了起来。


  讲解了书法文化后,张老师开始从最基础教起,即毛笔的握法。众所周知,要想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握笔方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对初学的中小学生而言,掌握了正确的握笔方式,不仅有益于毛笔书法的学习,更为他们今后写出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有着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张老师选择从握笔方式入手。

张老师为学生讲解写毛笔字时如何运作手中的笔。



(国澍书画院培训中心    马业楷撰)






国澍名人美术家协

--国澍传统书画艺术专业培训中心


           努力加强文化艺术理论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文化艺术评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引导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开展人才培训工作,不断传承提高文化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发现、培养和扶持、举荐、推广各方面文化艺术人才, 遵循艺术规律,发挥专家优势,设立中国名人美协各类艺术部门和各类书院,积极开展学术书画创作、交流活动认真做好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专业的人员培训和发证工作,使中心学员学有所成(约计全年完成100-200人)。发展和壮大会员队伍。每人收费标准暂定为1500-2000元/学期。

           认真做好培训老师的聘任工作,聘请六名专业老师,他们的分工为:

1、高广义主讲鱼类和花鸟类的大小写意的专业画法和技能理论(每月不少于20课时)。

2、高田熙李守文主讲书法的基本功和技能理论。每月不少于20课时)。

3、袁洪江主讲花鸟的画法理论和成功专业技能(每月不少于20课时)。

4、陈令勤主讲山水画法理论与成功技能每月不少于20课时)。

5、冯丽,路涛二人主讲国画工笔的画法理论和技能展示每月不少于20课时)。

6、以上培训老师以理论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从而达到学员快学易懂之目的。



、简明章草字典序

(2015-01-07 22:39:32)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郑晓华



章草是中国文字由“篆”向“隶”,亦即由“古文字”书写体系向“现代文字”书写体系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古快写体”。它萌芽于秦汉之交,伴随着汉字书写形式的“隶变”而产生,并与隶书基本同步在东汉臻于成熟。东汉学者赵壹在《非草书》中说:“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这段话既说明了书法形式的变革,最初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也笼统地说明了草书兴起的原因,是满足人们的快速书写需要。章草就是后来广泛流行于社会,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汉字通行“快速书写形式”——草书的前期形式。更准确地说,章草应该是草书的“古体”。

关于章草的起源,文献中有多种说法。比较通行的,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述:“按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非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觧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略,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槩,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  “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

后面又说:“怀瓘按: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水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以为下字之上,竒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鈎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而谓也。亦犹篆周宣王时作,及有秦篆分别而有大小之名。魏晋之时,名流君子一概呼为草。惟知音者乃能辨焉。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按杜度在史游后一百馀年,即解散隶体明是史游创焉。史游即章草之祖也。”

一种文字形式的创造,应该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创造。“仓颉造字”的传说应该是中华民族早期先祖“创世神话”的一部分,背后隐藏的是众多劳动者在劳动中对于生活记录符号体系的迫切需要,和多样化的尝试和探索。个别历史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假其特秉异才,对流行的不规范的书写形式做了一些整理和规范的工作,或者藉其特殊身份而一纸号令推行天下,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朴实的大众因而把他偶像化,尊他为造字之祖,历史由此而传下来许多“神人”故事。我想“汉黄门令史游创章草”,大概也应该作如是观。

史游是西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时宦者,官黄门令,生平事迹无考。通过张怀瓘所述我们可推断,章草是西汉后期,由众多民间书手集体创造,经由史游整理而大行于世的最早汉字快速书写符号体系。它对汉字字形的处理,是采用了“解散隶体”“粗书之”的手法:即对汉字原有字形进行大幅度简化,象征、概括、变形、抽象,最后只“存字之梗概”——留下基本特征;书写时,打破“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达到快速书写的目的。因为这样的书写文字符号体系过去没有,属于“草创”,所以就叫“草书”。在两汉之交前后,这种字体应该相当流行。因为二十世纪考古发现,敦煌汉简中就有研习史游《急就章》的抄本,乡野砖刻中,也有类似残篇,可证当时此体已流遍四裔。汉章帝(刘炟57年-88年)时,因皇帝个人爱好,允许以此种草法书写章奏,所以后来人们就称这种字体为“章草”。章草的特点是“字字区别”,独立成字。大约一百多年后,东汉后期的“草圣”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在章草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吸收民间连带快写技术,更加美化,总结出一套上下相连、不带隶书遗意的连绵草书语言(今草),为世人所推崇和模仿。章草作为一种历史过渡体,经岁月沧桑的固化,遂以古体草书而遗存独立,在历史上作为草书别支,继续闪耀迷人光芒,为好古博雅人士钟爱。

章草对隶书字形的“解构”,采用的方法是省略、连带、抽象、象征,由此形成一套符号化“快写语言”。由于它处于隶书“草化”的中段,草书的语言构架已基本成形,但在形式要素上,还保留一些隶书的形式和意蕴。所以在字体风格上,隶笔与草形并用,古质与今妍交辉,别具韵致。

历史上专工章草者虽不及今草、狂草,也代不乏人。东汉崔瑗、张芝,三国皇象、钟繇、曹植,西晋索靖、陆机陆云兄弟,东晋王羲之父子,唐代孙过庭,元代赵孟頫、鲜于枢、赵雍、邓文原、杨维桢,明代宋克、俞和、祝允明,清代郭雍、沈曾植,近代王世镗、郑诵先、王蘧常等,都是以章草名世的大家。近十年来,随着书法艺术向传统回归的深化,书法界专意章草者,似与日俱增,出现前所未有的热潮。

为方便广大书法同道学习,我们组织编撰了这本《简明章草字典》。考虑到章草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和不同时期传世经典的方法论意义不同,以及简明字典的篇幅因素,本字典对唐以前的章草名帖,全部分类编排入典。唐以后的,同一作者,有重复篇章,则取其精者。在选择范字时,力求广泛,以涵盖不同时期众多章草书家的不同风范。在审读过程中,还发现一些传抄中的“变格”。对这些变化形式,只要有唐之前古本可依的,我们都予保留。有少量字,显然可判定是书家抄写之误,为避免讹讹相传,则予删除。

由于我们学识有限,书中一定还会存在各种问题和舛误,恳请方家不吝指教。

2015年元旦之夜

郑晓华 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

走进书法|写书法,是快还是慢好?      

2014-12-29转自江苏书协






人们在分析研究笔法时,往往对笔锋角度、笔锋着纸深度等要素的重视关注程度高于行笔速度,造成许多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对行笔速度的轻视,漠视,进而影响到书艺的提高。遍览古今优秀书法作品,无一不是书家通过对行笔速度的准确、巧妙、见微知著、多变而微妙、精致而灵性的把握与控制,及与其他用笔要素的完美配合,赋予书法作品神奇、隽永、摄人魂魄、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



笼统地讲,毛笔书法应以徐缓的行笔速度为上。这既是书法通过含蓄、朦胧、力量内敛的艺术形式表现力的美的特征决定的,也是书法所使用的特殊工具、材料等所要求的。但是,在书法学习创作过程中,一味地以徐缓的速度写下去,缺乏必要的快、顿、抢、涩,屈等行笔速度的节奏变化,同样也难以达到书法艺术所应达到的效果。


有思友问到,写书法,是快还是慢好,这个问题可没有简单到用快或慢谁好来来解答,应该来说,书法的快和慢是相辅相成的,有快有慢才是好节奏。那么,较为具体地分析,毛笔书法行宅速度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状态: ­



徐缓。

此种状态似秋日白云,滴水流石,徐徐缓缓,缓缓徐徐,徐缓之中蕴藏着巨大内力。徐缓的行笔速度,给人的突出印象和感觉是慢?惟其慢,要求书者的控笔能力要强。否则,所书线条往往干瘪而缺乏内涵。正是由于行笔速度慢,所书线条才显得沉着、饱满、圆润、结实、健康。书法艺术的魅力,在于以静的姿态表现出动的节律和美感来。因而,徐缓的行笔速度,是书法学习与创作的主流行笔速度。观看书法大家作书,他们往往神情平静,举手投足间看似轻飘飘,实际上却时时在运力,而笔下则如行云流水,不愠不火,不急不躁(当然,书家这种状态是创作激情澎湃下的表面现象,不在本文探讨之列),几乎难以一般人想像的“快笔奔腾”现象。这些行家深谙书法行笔速度要决,因而,书作自然也就不同凡响,光彩夺目。许多书法爱好者没有完全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以为写毛笔字,行笔速度越快越能够表现出力感效果,越显得“有力”、“有劲”,提起毛笔,不假思索,快笔快墨快书,痛快倒是痛快,所书线条远末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其书作往往给人以浮躁、苍白乏力、基本功欠扎实等印象。所以,对于许多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徐缓的行笔速度是个基本功,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悉心分析才能达到比较娴熟地掌握与控制的程度,一般来讲,徐缓行笔速度的训练与操作方法是,在保持平和的心态下,坚持以静制动、以慢制胜的原则,扎扎实实、求稳求实效地写好一笔一画。 ­



疾厉。

此种状态似烈马脱缰,洪水奔腾,咆哮汹涌,锐不可挡;疾厉的行笔速度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就是出笔迅速,行笔果断快捷、千净利落。前面讲过,徐缓是毛笔书法行笔速度的主导形式,但是,在徐缓行笔速度总趋势的前提下,事实上还存在着行笔快捷的速度状态:只是,较之徐缓的行笔速度,疾厉的行笔速度居于次要位置而已。疾厉的行笔速度往往是根据书家的感情起伏变化、书作内容的特定需要以及书写材料的不同等而时断时续、时多时少、时有时无地穿插在整个行笔过程中的,一般来说,书家在创作激情进入高潮、书作内容出现大起伏以及笔头濡墨过多时等,易于出现疾厉的行笔速度,所书线条力感外露,飞白、枯笔不断出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凌厉爽快的艺术感染力。应当说,疾厉的行宅速度在整个行笔状态中处于次要、从属位置,因而不能—贯到底地使用,初学者尤其要注意适当把握疾厉的行笔速度的使用,笼统地说,应当尽量减少疾厉行宅速度的出现,以免陷于油滑,浮躁。 ­



涩滞。

此种状态似九牛爬坡,逆水行舟,艰准前行,步履蹒跚。涩滞行笔速度让人明显感觉,书者似乎正艰难地克服横亘在笔下的高山大川,蜗牛般地向前进,所书线条高古、苍劲、老辣,墨色凝重,偶尔于不经意之中留下些许枯笔印记。涩滞行笔速度,尽管在一幅书作中出现的频率不十分高,但是,成功地运用涩滞行笔速度,最易于表现书法艺术那种“气韵生动”、“富有生气”的效果。但是,涩滞的行笔速度在书作中的运用不能滥,更不能随意为之,否则,极易使整幅书作显得“破”、“乱”,显得死气沉沉、了无生机。一般地讲,涩滞行笔速度大都使用在整幅作品的“换气”之处,即笔锋贮墨行将用尽时。有些人在涩滞行笔时,手故意颤抖,所书线条一顿一顿的,似乎显得很有力。其实,这是一种病笔,做作味儿浓,实则不可取。适当的做法是,保持中锋角度,笔锋着纸深度适当加大,徐缓而肯定地将笔锋推出,收笔不顿不驻。




顿却。

此种状态似巨流涡旋,蛟龙养目,貌静实动,蓄势储锐。顿却行笔速度表现为笔锋着纸过程中的停顿。这种行笔貌似停顿,实际上随着笔锋着纸深度以及笔锋角度的不同,停顿的“原点”正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同时,顿却行笔速度虽“停”,却蓄势待发,随时将写出下一笔画来。所以,顿却行笔速度,表面上、现象上是停顿,实际上则是在动,甚至酝酿着更大的动作。因此,顿却是毛笔书法行笔速度不可缺少的状态,且运用很普遍。因为,缺少顿却行笔速度的正确使用,书作往往容易产生内涵缺乏、线条无质感等弊病,难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一般地讲,顿却行笔速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静态中求变化。顿却行笔速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增加线条的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因而,使用顿却行笔速度时,一定要寓静于动,通过较静态的行笔速度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动感效果来。 ­



拚抢。

此种状态似鱼跃龙门,饿虎扑食,惊心动魄,凌厉锐气。拚抢行笔速度主要表现为,线条飞动凌厉,笔断意连,让人明显感受到书者激越澎湃创作心态下的爽利、决绝的行笔态势。”拚抢行笔速度较之疾厉行笔速度,更快更猛更激烈,甚至会出现线条的形断。观看书家运用拚抢行笔速度作书,给人一种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般的感觉和印象。拚抢行笔速度大多比较适宜行草、狂草之类书体的创作。当然,在其他书体中,这种行笔速度也时有出现。拚抢行笔速度,往往要求书者驾驭毛笔的能力要强,否则容易出现笔笔露锋的弊病,给人以不沉着、笔墨基本控制能力欠佳等感觉。所以,初学者要慎重对待,不可随意为之,可以将之作为一种行笔速度技法进行研究学习,创作时要待笔墨控制能力全面提高后再适当加以运用。拚抢行笔速度,一般要求笔锋着纸深度要浅,有时几乎是笔尖轻着纸面,且笔锋角度以中锋为佳。



屈折。

此种状态似春蚕作茧,冬眠僵蛇,屈就成势,以图整体。屈折行笔速度是指在行笔过程中,为了整幅书作或整个字的完整、完美,仄起笔锋,不顿不挫,不激不厉地“小心”运笔,以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屈折行笔速度在折画的书写时,表现得最为典型。因为折画是汉字书法里一种比较特殊的笔画,行笔速度过快,易于造成锋芒外露,外拓严重;过慢,则又可能造成过于肥大、比例失调等现象。因此,在使用屈折行笔速度时,要将笔锋稍稍提起,仄起笔锋,缓缓地折过,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当然,屈折行笔速度不止在折画中使用,用在其他笔画上也能产生较好的作用和效果。屈折行笔速度所产生的含蓄,圆润,连贯等艺术效果,往往为整幅作品增添巨大的感染力,令读者为之倾倒和称奇。 ­


总之,行笔速度是书法学习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技法要点,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实践,才能逐步掌握。上面所述几种行笔速度,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而是必须将它与其他书法技法联系起来,一起分析、研究、学习,否则,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和创作目的。



========================================================

春联范例(米芾行书集字春联)

2014-12-25 20:04 shufayi

春联范例(米芾行书集字春联)

↑年逢大吉,日过小康

↑门迎紫气,路接青云

↑河山新造,大地重光

↑和声鸣盛世,春色满人间

↑丰年飞瑞雪,盛世庆新春

↑细雨无声润物,和风有意迎春

↑事事吉祥如意,人人福寿长春

↑岁月更新人不老,江山依旧景长春

↑花香四海三春里,日暖万家百姓中

↑小康岁月家家福,大好河山处处春

------------------------------------------

弘扬书法文化,分享书法内容

------------------------------------------------------------------------------------------

学问是书法之本          

2014-12-18zgmrm.com


当下,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写字就是书法,字写好了就能当书法家了。”于是,他们一门心思写字,不看书、不读帖、不研究,使写字和学问完全分离,变成了两个对立的毫不相干的东西。可是,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字还是没有写好,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弄懂书法,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有偏差,肤浅、狭隘的缘故。


周作人书法欣赏


书法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不是在工厂里生产产品,有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就行了,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就能复制和批量生产产品了。书法不是一般的艺术,为了写字而写字是写不好字的。因为它还涉及到审美、见识、格调、意境、韵味、气质等诸多复杂的内在因素,而这些因素都与学问直接相关,是学问润滑与滋养的结果。


鲁迅书法局部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书法是意象的产物:“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刘熙载《艺概·书概》)如此一来,书法含有多种文化元素,与文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宗教等有着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商、周、秦、汉、魏、晋、唐、宋等各个时期的书体演变,商甲骨文、周大篆(钟鼎文、金文)、秦小篆、汉隶、魏碑、晋草、唐楷、宋行等即如此。古文字变革从象形符号到象形文字、从形意文字到形声文字,《易经》以及儒、释、道“三教”等哲学思想的涌入、渗透……每一次书体演变、古文字变革,都昭示着巨大的文化进步;每一次“宗教”思想的涌入、渗透,都推动着书法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因此,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艺术升华之后的文化、是文化的精粹。也就是说,书法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离不开文化,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腹有诗书气自华”,纵观古今的书法大家,李斯、蔡邕、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陆游、赵孟頫、徐渭、董其昌、邓石如、吴昌硕、于右任、齐白石、黄宾虹、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无一不是学问大家,无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无不登高望远、见多识广。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专业的书法家,相反,倒是文人士大夫和文化学者在精通经史子集等文化之后以“我笔写我心”,在笔墨中展示自己的心灵踪迹和思想情感而成为书法大家的。


郭沫若书法


如果把书法比作种子,毫无疑问,学问就是土壤。种子是离不开土壤的,离开了土壤,种子不但不能生长,而且会枯萎、死亡。当然种子有优劣之分,窃以为,在书法保持功力深厚、技法纯熟,也即种子尚优的前提下,土壤显得至关重要。土壤越肥,即学问越深,越有利于书法种子的快速生长;反之,土壤越瘦,即学问越浅,越不利于种子的生长,孕育于土壤中的种子就会长势缓慢。俗话说:“一粒种子,落到肥的地方则肥,落到瘦的地方则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读书不做学问,为了写字而写字,反而写不好字的症结之所在。


沈从文书法欣赏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办公室:18610001160
魏老师:18222813161
QQ群杨老师:18864898111
熊老师:13552260607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